亚博游戏官网_亚博国际老虎机手机版-登录平台

图片
内部办公平台 

2025年11月健康提示

发布日期:2025-11-10 浏览次数:18

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时节,气温变化明显、环境条件复杂,流行性出血热、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,同时冬季取暖也使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风险显著上升。虽然气温下降,但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依然存在,特别是在南方地区。为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,特此发布以下健康提示,助力大家科学防范、远离疾病。

一、基孔肯雅热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,该病流行于非洲、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近年来,随着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,我国广东、云南等南方省份也出现了输入性病例和局部暴发。十一月期间,南方地区气温仍适宜蚊虫活动,同时,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人员流动可能增加,存在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。

(一)主要症状

1.突然高热: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℃以上。

2.关节疼痛:这是最典型的症状。表现为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和僵硬,常导致患者行动困难。这种关节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,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。

3.皮疹:发病后2~5天,面部和躯干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。

(二)高风险人群:所有人均易感,但以下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。

1.长期在户外活动或工作者(尤其是南方):如建筑工人、园林养护人员、野外作业者等,暴露于蚊虫叮咬的机会亚博游戏官网_亚博国际老虎机手机版-登录平台。

2.新生儿、老年人及孕妇:免疫力相对较低。

3.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:感染可能加重原有病情。

(三)预防措施:关键在于防蚊灭蚊,切断传播途径。

1.清除蚊虫孳生地(清积水):及时清理房前屋后、阳台、天台的花盆、托盘、废弃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;保持排水沟渠通畅,避免积水;家中水养植物应每周至少换水一次,或者在水体中放养食蚊鱼。

2.减少蚊虫叮咬(个人防护):在户外活动时,尽量穿着浅色、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;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含有避蚊胺、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;家中安装纱门、纱窗,睡觉时使用蚊帐。

3.增强防范意识:前往国内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时,应特别做好防蚊措施。如出现疑似症状,不要自行服药,应尽快就医。

二、流行性出血热

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主要由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(如黑线姬鼠、褐家鼠等)传播,病毒通过鼠类的唾液、尿液、粪便等排泄物排出,继而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或经破损的皮肤、黏膜传染给人。我国每年有两个流行高峰,秋冬峰(10月至次年1月)和春峰(4~6月)。十一月正值秋冬高峰,风险显著增加。

(一)主要症状: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出血和肾损害。病程可分为五期。

1.发热期:起病急,出现高热(38~40℃),伴有“三痛”(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),醉酒貌,还可伴有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
2.低血压休克期: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、休克。

3.少尿期:出现肾功能损害,尿量明显减少,甚至无尿。

4.多尿期:尿量显著增多,如不及时补充液体,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。

5.恢复期:症状逐渐消失,肾功能逐渐恢复。

(二)高风险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但发病主要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有关。

1.农民:特别是在田间、果园、粮仓等场所劳作的人员。

2.野外作业者:如地质勘探、水利建设、筑路工人。

3.从事仓储、运输、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人员:工作环境容易出现鼠类孳生。

4.居住在平房或鼠类活动频繁地区的居民。

(三)预防措施:关键在于防鼠、灭鼠和疫苗接种。

1.防鼠灭鼠(根本措施):保持室内外清洁,清除杂草垃圾,堵塞房前屋后的鼠洞,避免鼠类孳生;食物密封存放,垃圾及时清理;使用鼠夹、鼠笼、粘鼠板等,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安全灭鼠药。

2.个体防护(减少暴露):在野外或可能存在鼠类的场所工作时,需穿戴防护手套和口罩,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;不吃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,不饮用生水;清扫有鼠类活动的场所时,应先洒水湿润,防止灰尘扬起,并进行消毒。

3.接种疫苗(最有效手段):高发地区的适龄人群(特别是16~60岁的高风险人群)应积极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,这是预防该病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
三、流行性感冒

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(甲、乙型等)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具有传播速度快、传染性强的特点,冬春季高发,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、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。

(一)主要症状:起病急且全身症状突出,突发高热(39~40℃)、畏寒,伴随头痛、腰背及四肢肌肉酸痛、乏力,还会出现咽痛、咳嗽、流涕等呼吸道症状。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。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,患乙型流感时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。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,大多于发病3~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,全身症状好转,但咳嗽、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。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。

(二)高风险人群

1.免疫力尚未成熟或衰退人群:包括6月龄至5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。

2.基础疾病患者: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哮喘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慢性肾病等慢性病者,流感可能导致基础疾病急性发作,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剧烈波动、心脏病患者诱发心衰。

3.特殊生理状态及免疫低下人群。

(三)预防措施

1.按时接种流感疫苗: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,优先推荐以下两类人群及时接种:第一类为重点人群,包括60岁及以上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、6月龄至5岁儿童;第二类为重点机构或场所人员,包括养老机构、护理机构、福利院等聚集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工作员工,医疗机构、托幼机构、中小学校、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。在每年9~11月流感流行前完成接种,疫苗保护期约6~8个月,可降低重症风险70%以上。

2.做好日常防护与卫生: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,尤其在地铁、商场、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;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患者(距离小于1米易被飞沫传染);勤用流动水 + 肥皂洗手,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,减少病毒接触传播。

3.优化环境与生活方式:家中、办公场所每天开窗通风2~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降低室内病毒浓度;保证每天7~8小时睡眠、均衡饮食(多摄入蛋白质与维生素),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(如快走、慢跑),增强身体抵抗力;流感流行期间,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,降低暴露风险。

四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

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、液化气、二氧化碳、硫化氢等可能使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。容易在秋冬季节,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发生。

(一)主要症状

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缺氧,其严重程度与HbCO的饱和度呈比例关系。轻者有头痛、无力、眩晕、劳动时呼吸困难,HbCO饱和度达10%~20%。症状加重,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,可有恶心、呕吐、意识模糊、虚脱或昏迷,HbCO饱和度达30%~40%。重者呈深昏迷,伴有高热、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,HbCO饱和度>50%。患者多有脑水肿、肺水肿、心肌损害、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,可造成死亡。某些患者的胸部和四肢皮肤可出现水疱和红肿,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营养障碍所致。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,经2~30天的假愈期,会再度昏迷,并出现痴呆木僵型精神病、震颤麻痹综合征、感觉运动障碍或周围神经病等精神神经后发症,又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。长期接触低浓度CO,可有头痛、眩晕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心悸。

(二)高风险人群

1.使用特定取暖/烹饪设备的家庭人群:如燃煤/炭火取暖用户、燃气/煤气设备使用者、炭火烹饪爱好者。

2.特定场景下的暴露人群:如密闭空间活动者、餐饮服务从业者。

3.对缺氧敏感的生理弱势群体:如老年人与儿童、孕妇、基础疾病患者。

(三)预防措施

1.室内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(如烟囱、小通气窗、风斗等)。煤炉烟囱安装要合理,没有烟囱的煤炉,夜间要放在室外。

2.不使用淘汰热水器,如直排式热水器和烟道式热水器,这两种热水器都是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的;不使用超期服役热水器;安装热水器最好请专业人士安装,不得自行安装、拆除、改装燃具。冬天冲凉时浴室门窗不要紧闭,冲凉时间不要过长。

3.开车时,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;车在停驶时,不要过久地开放空调机;即使是在行驶中,也应经常打开车窗,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。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;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、发沉、四肢无力时,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。

4.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。一氧化碳报警器是专门用来检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,能在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时候及时地报警,有的还可以强行打开窗户或排气扇,使人们远离一氧化碳的侵害。

编辑:兴隆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卫生监督所)